:::跳到主要內容
網站導覽 分類檢索 聯絡我們 常見問題 English
  • 字級大小
:::
字體小 icon 字體中 icon 字體大 icon 將資訊分享到Facebook 將資訊分享Line 將資訊以Email轉寄 彈窗列印設定
歷史沿革

 

明清時期,高雄僅是個小漁村,官方稱「打鼓」,而民間稱「打狗」,兩者都是現今高雄港沿海平埔族、馬卡道族的發音,意思指附近遍植樹林,如水筆仔,紅樹林、紅茄苳、海茄苳……等。荷蘭人稱高雄為旦可阿,不同時代,考誌專家亦有不同稱呼,如「打狗仔港」、「打鼓港」或「西港」。1920年,日本人以「打狗」的日文讀音,改名為「高雄」。1860年(清咸豐10年)清廷根據中英、中法天津條約,開放台灣南部之安平港及台灣北部之淡水港為通商口岸。1863年(清同治2年)清廷首度在台灣設立淡水海關及基隆支關。同年12月在高雄旗后設立高雄支關,此為本關初創,亦為高雄港初設海關,迄今已有148年歷史。

1858年(清咸豐8年)簽訂天津條約,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,當時開放的港口有淡水及安平,打狗港因地理環境優越,亦受到相同矚目。

1863年10月,清廷頒訂「打狗港暫行章程」,開放打狗港作為安平港的外港,這是高雄港開埠的起點,從淡水海關派一名總巡進駐旗后,負責外國船舶進出港檢查。根據「打狗港暫行章程」規定,停泊打狗港的船隻先到福州繳保證金再到廈門或淡水繳納進口稅。因為辦法繁瑣且不切實際,引起列強的抗議,要求在打狗與安平分別設置海關。

1864年5月5日,英人William Maxwell至打狗港開辦海關,次年於台南府城設立分關,此乃高雄海關之濫觴。

1895年(清光緒21年)中日甲午戰後,簽訂馬關條約,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打狗僅設稅關支署,隸屬於安平稅關。後隨高雄港開建成功,並為南台灣最重要國際港,乃於民國23年7月,日本人再將台灣劃分為基隆、高雄兩大關區,正式成立高雄稅關與基隆稅關,同為台灣南北兩大海關。高雄海關與基隆海關分別統轄台灣南、北兩地關務事宜。

民國34年10月,我國對日抗戰勝利,海關總稅務司署奉命接收台灣關務,以台灣中部濁水溪為界,劃分為台北、台南兩關區。中央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署派張申福稅務司接收高雄稅關,同年12月1日完成接收並改稱「台南關」,與「基隆稅關」之改稱「台北關」相對等。

民國58年7月更名為財政部高雄關。

民國80年2月海關為因應組織法制化,再更名為財政部高雄關稅局。

民國102年1月因應組織改造,又更名為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。

目前關務署高雄關轄區包括嘉義縣以南之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、台東諸縣市、澎湖列島及金門地區,區內有嘉南平原、屏東工(農)業區、工商業重鎮-高雄市、高雄港及高雄國際機場。為服務商民就近完成通關程序,於關務署高雄關下設業務一組、業務二組、稽查組、儀檢組、機動稽核組、法務緝案組,及小港分關、旗津分關、高雄機場分關、嘉南分關10個單位,分別就近辦理轄區業務,掌理涵括金門、澎湖及台南、高雄科學工業園區等通關業務。

關務署高雄關關本部大樓,日據時代為「台南關」原址,為一棟二樓混泥土造樓房,於民國25年8月1日建造完成,座落於高雄港西岸(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一街三號),建築面積為610坪,嗣經歷年擴建,增建至民國77年總建築面積為2,720坪。又鑑於高雄港貨物,進出口量急速增加,報單檔案及辦公人員擁擠,復於民國80年興建辦公大樓,與原舊大樓毗連而建,建築面積2,810坪。

自打狗海關到現今關務署高雄關,近150年,隨著打狗港(高雄港)之擴建,跟著同步成長,尤其政府遷台後,歷經40年經濟成長,創造「台灣奇蹟」,也通過了台灣金融風暴的考驗,高雄海關與高雄港同步穩健成長,貢獻許多心力,功不可沒。為提昇國際競爭力,並與國際接軌,高雄海關將持續努力,與高雄港共存共榮,永續發展。


網頁維護單位:人事室

聯絡電話:07-5628127

 

 

 

 

 

發布單位:高雄關人事室 發布日期:113-09-11 點閱次數:6864

附件圖檔瀏覽

預覽圖片